站在2020年,国际城市发展面临哪些关键命题?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站在2020年,国际城市面临着重新审视全球化走势、世界城市网络、城市国际化战略、门户枢纽功能、流量与安全的平等等一系列命题。
原文 :《把握时代大势与国际城市发展的脉络》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城市发展报告》课题组
图片 | 网络
全球城市连接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2019年底,名为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横行肆虐,造成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也将对全球城市产生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其一,疫情影响之下,“封城”“锁国”等封闭性防控措施对全球运输连接产生巨大影响。国际航班急剧萎缩,国家间人员交流锐减。作为全球城市发展基础的国际连接受到巨大冲击,全球城市的互动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短期考验。其二,抗疫期间,各国民众居家为主,经济停滞,就业和需求锐减,造成全球供需结构和供应链急剧变化。全球城市的地位主要基于全球生产体系及产业链。在这一新的结构性变化之下,全球城市的实力与流量枢纽地位将面临变局。其三,疫情带来居家办公以及以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服务新业态的出现,并使以“社交距离”为代表的安全运行模式更受关注,这对以人际交流互动为核心的全球城市运行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其四,抗击疫情中呈现出的城市公共应急储备能力尺度、社会治理与公序良俗、信息公开与管控等问题,必将给城市韧性赋予更大的重视和更广的内涵。
关注硬核创新与应用场景
2019年,全球硬核科技创新频出。硬核科技往往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单个技术的突破将打破所属领域技术创新的线性轨迹,而技术群的突破将带来整个人类社会质的飞跃。作为科技诞生主阵地和最佳应用场所,城市将有可能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组织管理方面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首先,对城市而言,在硬核颠覆性创新密集推出的时代,尽管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仍然重要,但容易失去原有的发展惯性,城市的兴衰将面临较大的随机性,很可能快速崛起,也很可能迅速陨落,这使得城市各类中长期发 展规划制定的难度都随之上升。其次,硬核颠覆性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客观上会扩大城市的人口、环境容量。城市一方面有能力容留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因为AI的出现造成结构性地淘汰人,这一矛盾的 解决途径目前仍未看清。最后,与蒸汽、电气、信息时代的标志性技术相比,量子科技领域的优势一经形成很难被追赶,数字货币的地位一旦产生很难被撼动,这将使具有先发优势的城市和城市群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能占据制高点,城市科技的及早布局显得十分重要。
妥善处理社会民生问题成为新挑战
民生是全球范围城市治理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往往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福利制度紧密相关,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时候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尤其是在城市居民总体富裕程度不是很高的状态下,因政府财政紧缩而导致的民生水平波动,即使是一点点福利损失,往往也会引发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极大的反应。实际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有些相同领域的民生改革政策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未必会引发社会动乱,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经济逆全球化发展、贫富差距扩大、民族主义民粹化盛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如何更谨慎地处置城市社会民生问题,最大程度地维护或改善广大市民群体的生活品质,尤其是保证相对低收入群体或弱势民众的基本民生水平不降低,是当下城市社会包容性治理必须面对并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老龄化呼唤城市全方位响应
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全球65岁以上人口约为7.05亿,0-4岁人口约为6.8亿,65岁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5岁以下人口数量,预计2050年两者的比例将扩大至2:1。老龄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期望寿命的提高与生育率的降低是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直接原因。全球人口期望寿命已从1960年的52岁提升至目前的72.6岁,预计2050年将增至77.1岁。与此同时,总和生育率则从1960年的5.0降至目前的2.5,2095-2100年将进一步降至2.0,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效应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生产率下降、社会养老金负担加重、医疗照护成本上升等。
伴随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对人口老龄化作出全方位的响应。第一,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深入挖掘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在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 需求的同时,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第二,改革与完善养老金制度,全面构建多支柱养老体系,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保障老年经济来源。第三,积极打造健康城市,在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同时,降低全社会医疗照护成本。第四,加快发展智慧养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补充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供给。第五,建设老年友好城市,通过设施、环境、政策、服务多措并举,提升老年生活品质,促进老龄化与城市化这两大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威胁真实可感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全球碳排放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持续增加, 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地昭示着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人类对全球气候、自然生态系统等日益严峻的变化趋势反应迟缓,而更能为人类直接感知的所居住的城市空间正越来越多地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的直接或间接考验。2019年在马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方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分歧严重,仍未达成共识。
城市集聚主要的产业经济活动、建筑与交通存量、居民消费等,是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与碳排放空间。城市的安全与发展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不同发展主体间的气候谈判议题涉及全球碳减排、碳金融、低碳技术、低碳市场等,如不能正视并超越既有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其框架下的政治、经济利益束缚,全球集体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就难以真正突破与执行。人类社会需要寻求创新谈判与治理体系,构建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体,特别是全球城市低碳发展共同体的集体行动至关重要。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再面临风险
2019年,世界重要文化遗产被烧毁的新闻层出不穷。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重要文化遗产屡屡被毁,是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估量的损失。城市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整体滞后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人类文明的延续仍面临诸多挑战。2019年遗产被毁事件屡见不鲜,在惋惜之余,更应引起深思,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价值,思考如何将古文化遗产建筑与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结合,并纳入现代消防和预警体系守护城市文脉。
在世界范围内,截止到2019年5月,全球共193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达1092项(分布在167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目前,埃及、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日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探索行之有效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如埃及大力培养扩充文保专业队伍、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德国更加注重文物保护宣传等,这为世界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城市层面,不少历史名城开始自发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如2019年6月28日,中国北京、福州、广州等33个城市发表《福州宣言》,让“城市留下记忆”,让文化保护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与城市发展同向并行。
城市商业空间和街区形态面临变革
2019年商业零售行业冰火两重天的格局继续做实,观察世界两大经济体,美国消费者意愿调查显示首次出现在线购物倾向超越实体店购物倾向的拐点。中国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跨越20%大关。零售商和品牌巨头纷纷转向在线零售,成为顶级电商。美国排前10位的电商中,6个都是原零售巨头(沃尔玛、Home Depot、Target、百思买、Lowe’s和梅西百货)。同时,零售行业的实体店关闭寒潮继续肆虐,传统商街严冬少有回暖迹象。纽约第五大道下城段租金全年下滑16.5%、上城段仍坚守租金但商业空置率已达27. 9% ;伦敦牛津街随着长租老店的退出,已无奈地接受短租旅游纪念品商店的入驻;“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路利用步行街延展脱困的努力效果尚待观察。
对城市而言,商业街区不仅意味着经济收入,更代表着流量与活力。商业街区是中心城复兴的核心空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西方城市兴起,进而在全球范围内被复制近40年。而今,在流量消费与在线购物已成主流的大势下,城市需要深度思考诸多新问题:级差地租还能管用多久?顶级商街的不可替代性究竟何在?社区商业空间与等级究竟可以推升到什么地步?城市空间品质与内涵要经历怎样的提升乃至变革才能吸引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千禧年一代也欣赏指尖之外的生活方式?
关注城市绅士化与产业高端化
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下,高新技术企业和总部企业的集聚趋势推动着“城市绅士化”和“产业高端化”。在高科技企业和总部企业提升城市影响力和改善城市品质,为城市发展带来“甜头”的同时,高技术岗位带来的大量高技术人才让普通市民不得不面临交通拥堵和生活成本急剧上升的“苦头”。两极化现象出现的本质,是城市发展能否做好大众利益和小众利益的平衡。这要求城市发展政策制定要增强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重视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平衡和补偿,分享“甜头”,减少“苦头”,真正实现城市的包容性发展。
城市空气污染防治应建立长效机制
2019年11月1日,印度新德里宣布因空气重度污染而进入公共健康紧急状态。印度空气质量预测及研究系统的数据显示,进入11月,新德里及周边地区的PM2.5空气质量指数(AQI)频频“爆表”,多个地区达到999 的量程最大值。空气污染直接导致航班延误、学校停课、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等,并严重影响民众健康。近年来,新德里在冬季的11月至次年1月期间都会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尽管政府早在2016年就出台了机动车限行、关闭污染企业、禁止燃放鞭炮、禁止焚烧农作物等一系列治霾举措,但收效甚微。
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状况引发了印度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激烈争论和反思,《印度商业在线》《印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新德里与北京治理空气污染的比较,与新德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卓越成效在全球赢得了很多赞誉。2019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指出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为其他遭受空气污染困扰的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建立系统的长效机制,它考验着全球城市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政治决心和治理能力。
从全球城市加速迈向全球城市区域
随着航空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加上全球城市之间快速直达联系需求日益增加,全球城市长距离航空直联成为现实。随着全球城市向全球城市区域发展,全球机场枢纽节点也从单个城市机场布局逐渐向城市群机场(一主多副或者多主多副)布局加速转变。
这一特征在2019年中国几个城市群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19年9月25日投入运营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接入城际铁路等综合交通体系,与周边既有机场成为共同服务京津冀城市群的世界级机场群。在长三角城市群方面,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并且新建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珠三角地区,广州新机场的选址基本落定,该机场能够服务珠三角,并同时与广州白云、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周边机场共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此外,成都新机场(天府机场)建设在2019年取得重要进展,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成渝城市群机场群的综合枢纽能力,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节点之一。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20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